祥和实业近半年内的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增减持详情如下:股票杠杆条件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文|黄承伟(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的重大论断,并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有力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思想共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由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决定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既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农民,解决好城乡之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等重大问题,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可以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事关党的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适应、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重大部署的落实,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败。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口、经济、地域空间及服务设施在城与乡的合理分布,需要降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壁垒和交易成本,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共享;需要土地、资本、人才、生态(碳交易)、信息(数字)等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平流动,为乡村振兴搭建多元化投入平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需要城乡之间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融合。解决上述现实难题,唯有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们党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要求。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旧式现代化道路往往是城市偏向和工商业偏向,大量乡村要素和资源向城市和工业部门集聚,导致乡村凋敝衰败和城市病丛生。我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根本目的就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模式,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平流动,发挥城镇、乡村不同功能价值,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实践过程及其城乡融合发展场景,将以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城乡融合发展难题,也必然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展现。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决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没有乡村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战略支撑。提升这三大战略间的协同性,促进城乡、区域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在工业强国基础上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在工业现代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格局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由我国工业发展、城镇化发展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缩短工业化后发追赶时间,我国采取并联式协调发展、协同共进的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近年发展实践证明,我国将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力发展城镇工业、农产品深加工,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工业化因串联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和农村凋敝现象,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并联式发展模式能够产生倍增效应。从现实维度看,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进技术和生产资料,新型城镇化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发展空间、市场需求,这些都构成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也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生活物资、生产工具和市场需求,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要素公平流动载体,从而构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决定》要求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首先,要继续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效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老大难”问题,只要进城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必然大大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也会得到本质性提升。其次,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集群、中心城市、县城、乡、中心村体系,特别是要推动小城市加快发展,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带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乡村加快全面振兴。再次,完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最后,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规划设计,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城乡资源,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和生产基础,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推进;通过重塑乡村经济市场主体,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提升农村市场的活力;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与完善,一是要继续坚持与发展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始终守牢土地制度改革稳的底线;二是要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激发农村各要素活力;三是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注重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完善及其执行效果,将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从制度层面需求看,必须持续、稳定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目标:一要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投入,更大力度地实施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二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将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以增强农业补贴对农业生产的直接促进作用。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消除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三要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等。四要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由补贴保障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利益的机制。五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六要加强农业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这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的根本途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公平分配土地增值收益,有利于“城市病”的治理,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三大要素相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与物质基础。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统一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改革征地制度,三是切实保护农民享有的土地财产权益,四是创新公共财税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系,六是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资源配置等相关配套改革。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14期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Powered by 配资炒股门户_股票配资门户网站_炒股配资门户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